银行系寿险公司3月保费增速放缓 产品结构差异大
B、潜在的支付压力将超过10.41万亿,因为上述测算中,没有计算外商投资在中国的利润,它们获得商业利润、投资利润、汇率利润和利差利润,四项合计盈利50%(2.47万亿)还是比较保守的。
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创新的投入机制、创新项目的实施机制、内外部的交流沟通机制、组织学习机制、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等。第三阶段( 2013年及以后),开始进入全面改革阶段,按照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今后要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的建设制度六位一体的深水区改革。
目前中国重化工业阶段已经持续了 10年,今后还有 10年左右,也就是说 10年后有部分地区开始进入后工业化时期。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今后的城镇化要以什么样的方式推进。企业的管理层要达成共识,把创新放在关系企业生死存亡、发展壮大的高度来推动企业创新活动,而且要通过宣传、学习和培训,提高员工对创新的认知水平,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依靠人是指改革不能只成为少数领导者或少数精英的事业,而要成为绝大多数国民的共同事业,充分依靠全体国民来推进改革。亚当·斯密的理论看起来很复杂,但在我看来可以用制度、分工、效率、发展四个词来概括。
最后,人本改革是其他新改革策略的纽带和灵魂五是改革的支撑——(分工)安置人 其中,满足人是指通过改革满足人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成长需求和权利需求等多种需求。这种供给刚性,既限制了需求对供给的导向作用,又限制了供给本身创造需求的空间,妨碍了供需互动实现良性循环和结构升级,从而加剧了社会供需总量的失衡,推动物价总水平持续走低。
若估计过重,乱下猛药,则会带来更难治愈的后遗症,如可能导致金融风险的爆发或较长时期的滞胀,等等。同时既有货币方面的成因,也有实体经济方面的成因,而其深层次的成因则在后者。主要特点 我国当前所出现的通货紧缩趋势,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第一,它是轻度的。我们认为,就我国当前的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来说,没有必要在通货紧缩的含义上去进行过多的讨论,因为这三种说法有一个共同关注的经济现象,即我国物价总水平从1997年10月开始已连续两年多呈下降趋势。
1999年11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提出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等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作出了扩大国内需求以及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等决策。这一方面有利于消除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投资饥渴和盲目扩张冲动的体制基础。
国际经验证明,利用扩张性宏观政策来抑制通货紧缩和启动经济,要有足够的力度,足够的时间,否则可能导致政策效应不济,不得不重新启动,这样打打停停拖延了经济调整的过程,可能给经济增长带来损失。近几年由于种种原因,这两大内需均出现了不足的情况。按照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抓紧抓好国有企业改革这一中心环节,继续推进财政、金融、流通、科技、教育、住房、社会保障和收入分配等各项改革,这对于为促进需求和改善供给而消除制度障碍,建立必要的体制环境,是至关重要的。治理对策 近两年来,针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国内出现的通货紧缩趋势,我国政府审时度势,及时调整政策,作出了扩大内需的重大决策,并陆续采取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
世界经济史上出现过的通货紧缩,从时间长度来看,美英两国都曾在1814—1849年发生过长达三十五年的通货紧缩。两要素说,认为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总水平与货币供应量的持续下降。日本经济九十年代就曾发生过这种情况,值得我们注意。原文来源:《理论导报》(南昌)2000年第03期 进入 刘国光 的专栏 进入 刘树成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国经济 通货紧缩 。
我国近两年的经济增长率虽有所下降,但仍保持了7 %以上的较快发展速度,这与西方三十年代大萧条时期的通货紧缩情况完全不同,也与我们周边国家在这次亚洲金融危机中所发生的经济衰退和通货紧缩的情况不同。中央采取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措施,有效地抑制了经济发展速度可能出现的严重下滑,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效益回升,已经并将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这些改革措施非常必要,不能不做。这些都限制了投资需求。
从实体经济的角度来看,除了技术进步引致成本下降的情况之外,物价总水平持下降的成因在于社会商品和劳务的总供给持续地超过了总需求,或是供给过剩,或是需求不足,或是二者兼而有之。1866—1896 年的通货紧缩,时值美国赶超英国时期,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到7.5%。特别是1999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中亮点增加,物价总水平下降趋势也趋于缓和。我们要在加强宏观调控的同时,着重从体制和机制上进一步解决扩大需求与完善供给的问题。如有关强化金融监管秩序、防范金融风险的改革措施,会促进银行放贷谨慎。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人们一下子还不能适应从而暂时不利于投资的种种情况。
还要对人民群众因实施某些必要的改革措施而暂时发生的减收增支进行适当的货币补偿。我国当前的通货紧缩趋势,既有总供给方面的原因,也有总需求方面的原因,需要作点分析。
既要提高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现期收入,更要稳定居民的收支预期。在三十年代的大萧条时期,价格下降了30%以上。
与此同时,要加大宏观扩张政策措施的力度,来弥补某些必须进行的改革措施对供需关系带来的暂时紧缩效应。总之,随着实践的发展,我们的政策不断完善,措施不断加强。
目前实体经济由于种种原因对货币资金的需求不旺,尽管金融当局主观上要放松一些货币信贷供应,譬如设想多放些贷款,但碍于借款者意愿不足,也难以实现。如何认识和把握两年多来我国所出现的通货紧缩趋势,直接关系到宏观调控政策实施的方向和力度。第四,它是在我国经济转轨中市场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出现的。与强化税收征管有关的改革措施,会对增加财政支出的扩张效应起到某些抵消的作用。
回顾1998年推出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当初,扩大内需的措施主要限于利用政府发行国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供给过剩是指多年来盲目投资、重复建设所形成的工业生产能力和产品的结构性过剩,以及由于农业连年丰收使农产品出现了阶段性过剩,等等。
又如社会保障、福利、教育等方面体制的改革措施,会使居民产生消费谨慎、加强储蓄的倾向。第二,它具有一定的矫正性。
宏观扩张政策实施的力度和时间,要根据供求关系和物价走势的变化情况,适时适度地进行调整。在前一时期,即1993—1995年,我国通货膨胀率曾连续高达13.2%、21.7%和14.8,价格水平中含有不少的泡沫成份。
其三,收入差距扩大,特别是原有体制内人员与体制外人员收入差距的扩大。即使在通货紧缩趋势得到缓解之后,体制建设仍是需要长期继续进行的。因此,我们应集中对我国当前通货紧缩趋势的特点、成因和治理对策等重要问题,进行深入而认真的分析。国内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
这对于进一步扩大需求、改善供给,从而有效地抑制通货紧缩趋势,将会起到重要作用。供给刚性是指多年来在粗放增长方式下形成的低水平过剩生产能力、无效供给和结构扭曲,由于市场缺乏淘汰机制,企业缺乏创新能力,而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矫正
与强化税收征管有关的改革措施,会对增加财政支出的扩张效应起到某些抵消的作用。这对于进一步扩大需求、改善供给,从而有效地抑制通货紧缩趋势,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这一方面有利于消除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投资饥渴和盲目扩张冲动的体制基础。成因何在 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都属于货币现象,因此人们往往强调其货币方面的成因,认为通胀的主要成因在于货币供应过多,通缩的主要成因则在于货币供应不足。